【深度分析】為何《哭泣的女人》讓拉美裔觀眾失望?

2019/04/20 |  熱門電影

去年我們報導過,聖地牙哥漫畫展(SDCC)上,華納影業與新線影業辦了一個名為《聖地牙哥怕怕》(ScareDiego)的活動,會上展示了《牠:第二章》(IT Chapter Two)、《鬼修女》(The Nun)、與《哭泣的女人》(The Curse of La Llorona)的最新內容。當時這三部電影的表現都獲得一致好評,之後《鬼修女》更創下了驚人的票房,讓人當然對《哭泣的女人》頭以很高的期待。

 

再加上這部電影以廣大的拉美裔觀眾為主要客群,電影劇情是拉美文化的鄉野女鬼傳說,《哭泣的女人》應該對拉美裔觀眾來說是一場恐怖盛宴。事實上我們特派員在全球首映時,參加了在奧斯汀的首映活動。電影公司請來了拉美族群的巫師,在觀眾進戲院前為大家祈福並驅除惡靈,希望大家看完電影以後不要帶著負能量回家。

 

這項活動事實上說明了新線影業試圖拉攏拉美裔觀眾的意圖,這是當然的。近年來針對特定族群的電影都能得到很大的迴響,例如《亞洲瘋狂富豪》或是《黑豹》,《哭泣的女人》既然以拉美族群熟悉的鄉野傳說作為主題,應該要能夠讓這個族群的觀眾獲得最大的共鳴。但是問題是,我們這些非拉美族裔的觀眾,在電影裡看到的憂羅娜,事實上是一個被憤怒與忌妒逼瘋的惡靈。我們看不到西班牙人與西班牙原住民之間的種族歧視與階級壓迫關係,我們也看不到更多「接地氣」的內容,這部電影打著拉美鄉土文化的羊頭,內裡卻只有到處可見的狗肉。

 

我們解釋清楚一點,憂羅娜原本的設定就是拉美裔原住民,她的拉美裔愛人為了怕戀情公開後被外人指指點點,因此移情別戀娶了上流階級的女性。為什麼這個負心漢會害怕耳語?為什麼他要轉投上流階級?這些其實都是當年真實存在的族群問題。但是《哭泣的女人》似乎為了讓全球非拉美裔觀眾著想,希望大家都看得懂這個沒聽過的鄉野鬼故事,卻因此將所有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的元素都抽掉了。

 

這個故事理應是墨西哥文化裡人人熟悉的鬼故事,但電影也扁平地消除了所有與墨西哥古早歷史有關的內容,編劇似乎將觀眾設定為完全不懂墨西哥是什麼,連墨西哥西語台詞都僅有幾句,這種看來似乎為觀眾著想的作法,卻剝奪了這部電影原有的異國風情氣氛,而導致幾乎所有的劇情發展都透過台詞來解釋,更加削弱了電影本該有的墨西哥氛圍。

 

其他專注在少數族群的大賣電影幾乎都沒有這樣的問題,《黑豹》裡也沒有解釋為什麼瓦干達的高科技要運用在披肩長花布上,或是他們的街道為何有如此豐富的色彩。這些事實上都是真實非洲常見的設計概念,而他們將這些非洲元素使用在電影裡,並不管觀眾看不看得出門道──好的電影自然會誘發觀眾自我學習。

 

我們當然為《哭泣的女人》感覺可惜,這部電影有一個好的開始,但它卻完全本末倒置,將這部電影可能更加有趣的內容全部砍除,變成一部不知在討好誰的電影。